【拋棄「標準答案」,擁抱「設計師心態」】
傳統的職涯規劃思維往往要求我們找到「唯一且正確」的答案,這種壓力對於追求卓越的你來說尤其沉重。生命設計則徹底顛覆了這個前提。兩位學者指出,問題不在於找不到答案,而在於許多人問錯了問題。他們鼓勵我們像設計師一樣思考,抱持五種關鍵心態:
- 好奇心:對萬物保持開放的探索心態,不預設任何立場。
- 行動導向:與其無盡地分析,不如動手去嘗試,從做中學。
- 重新架構問題:重新定義你面臨的挑戰,確保你解決的是真正的問題。
- 覺察:意識到這是一個過程,專注於過程中的學習與成長。
- 通力合作:職涯探索不是孤軍奮戰,要懂得尋求他人的幫助與觀點。
對於習慣於追求「最佳解」的MBA考生來說,這種思維的轉變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生命設計告訴我們,不存在一個完美的職涯道路,而是存在許多個「很棒的你」,等待被設計與實現。
【「生命設計」的具體實踐,我特別針對MBA考生設計的行動指南】
生命設計並非空泛的理論,而是一套可以具體操作的工具。對於迷惘的MBA考生,以下幾個核心概念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1.建立你的人生羅盤(Building a Compass)
在模仿別人的目標之前,你必須先了解自己。生命設計的第一步是整合你的工作觀(Workview)與人生觀(Lifeview)。
- 工作觀:寫下你對工作的看法。工作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它與個人成長、社會貢獻、財務安全之間的關係為何?
- 人生觀:闡述你對生命的看法。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家庭、健康、社群、心靈成長等價值觀在你心中的排序為何?
當你將這兩者並陳,你會發現其中的交集與矛盾之處。這個「人生羅盤」將成為你後續所有決策的依歸,幫助你判斷一個職涯選項是否真正與你的核心價值觀一致,而非僅僅是外界眼中的「好工作」。這正是回答「為何而戰」的根本——你的求學動機。
2.規劃你的奧德賽計畫(Odyssey Planning)
MBA考生常陷入的誤區是,認為自己必須在申請學校前就規劃好未來十年的詳細藍圖。生命設計則提供了一個更具彈性且富有趣味性的工具,「奧德賽計畫」。這個練習要求你腦力激盪出未來五年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版本:
- 版本一:你當前的計畫。這通常是你最直接、最符合社會期待的路徑,例如:進入頂尖管顧公司,並在五年內晉升為專案經理。
- 版本二:如果版本一的選項消失了,你會怎麼做?想像一下,如果管顧業突然全面停止招聘,你的替代方案是什麼?也許是加入一家科技新創公司,負責策略發展。
- 版本三:天馬行空、不受金錢與他人眼光限制的計畫。如果財務完全自由,且沒人會對你指指點點,你會做什麼?可能是去義大利開一間小酒館,或是投入非營利組織解決社會問題。
這個練習的目的不是要你三選一,而是要讓你意識到人生的可能性遠比你想像的寬廣。它能打破MBA考生常見的「隧道視野」,讓你看到除了傳統路徑之外的其他選項,並從中發掘你未曾注意到的熱情與興趣。
3.進行原型測試(Prototyping)
在投入大量的時間與金錢(MBA的學費)之前,聰明的設計師會先打造產品原型來測試市場反應。同樣地,你也應該為你的職涯選項進行「原型測試」。這不是指要你真的去當一天CEO,而是透過低成本、小規模的實驗來獲取經驗與回饋。對於MBA考生而言,原型測試可以有多種形式:
- 原型對話(Prototype Conversations):與其在網路上盲目搜索,不如直接去和你感興趣領域的專業人士聊聊。這不是一次以求職為目的的面試,而是一次「請益之旅」。你可以詢問他們工作的真實樣貌、最大的挑戰與成就感來源。這能幫助你戳破對特定行業的美好幻想,獲得第一手資訊。
- 原型體驗(Prototype Experiences):在進入MBA前或就讀期間,積極爭取短期專案、實習、或擔任志工。例如,若你對社會企業感興趣,可以利用假期參與一個相關的專案。親身體驗將告訴你,這份工作是否真的如你所想。
透過原型測試,你可以用最小的風險來驗證你的假設,避免在畢業後才發現自己投入了一個完全不適合的領域,從而陷入更大的迷惘。
【結論:成為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與其耗費心力去模仿一個看似完美的職涯範本,不如將自己視為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設計專案。透過建立人生羅盤、規劃奧德賽計畫、並勇敢地進行原型測試,MBA考生將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內在動機,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職涯目標。這不僅能讓你的MBA申請故事更具說服力,更重要的是,它將引導你走向一個更有意義、更充實的未來。
祝福,我的學生們,在你追求的夢想的道路上,成為自己的主宰與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