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美援時期的引進與經濟奇蹟的推手 (1950s - 1980s)
二戰後,在美援的背景下,美國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與思維被引入台灣。1957年,國立成功大學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工業管理學系」,隨後政治大學、中原大學等校陸續成立相關科系,成為台灣企管教育的濫觴。在台灣,有兩個重要的管理創系里程碑:
- 1955年 (民國44年):台灣管理教育的真正起點
台灣第一個與「管理」相關的科系,是國立成功大學於民國44年成立的「工業管理學系」,當時屬「工學院」。這個科系的成立背景是為了配合當時台灣工業化的發展需求,著重於工廠的生產管理、流程改善與效率提升,可以視為現代企管領域中「作業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的前身。隔年,成大增設「商學院」,並將此系歸商學院。(備註:54年工商管理學系拆分為「企業管理」與「工業管理」,民國61年將兩組升格為獨立的學系。)
- 1962年 (民國51年):第一個企業管理學「系」誕生
政治大學成立了「企業管理學系」。這是全台灣第一個使用這個特定名稱的科系。成立目的是為了因應台灣正值經濟起飛的關鍵時期,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對於具備現代化管理知識與技能的專業人才需求孔急。然而,當時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中,尚未有專門培育企業管理人才的科系。
- 1964年(民國53年):第一個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MBA)誕生
政大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成立了全台灣第一個企研所,並開辦以中文授課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這不僅是政大的創舉,更被公認為台灣MBA教育的濫觴。這個研究所的成立,是在1962年設立的大學部「企業管理學系」基礎上,進一步將更高階的管理教育系統化地引進台灣,為當時的經濟發展培育了大量不可或缺的高階管理人才。(備註:102年政大將MBA從企管系獨立出來,隸屬於商學院,將整個商學院的頂尖師資與資源投注於MBA,與企管系分開,為現在我們所熟知的MBA學位學程。)
成大雖然最早開始了管理教育,但他們自己成立「企業管理學系」這個科系,其實是在政大成立的十年之後。因此,政大說自己是「國內首創之企業管理學系」,這句話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而台灣管理教育的濫觴,則要歸功於更早的成功大學「工商管理學系」。兩者在歷史上都扮演了開創性的角色,只是切入點和名稱有所不同。
這個時期的企管系,肩負著為台灣剛起步的經濟體系培養現代化管理人才的重任。畢業生是當時社會的菁英,他們投入各行各業,將科學化的管理方法導入工廠與企業,成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推手。此時的企管系數量不多,錄取門檻高,是名符其實的窄門。
第二階段:高等教育改革與「廣設大學」政策下的必然產物 (1990s - 2000s)
企管系之所以「大爆發」,其關鍵轉折點在於1994年由行政院教改會所推動的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核心精神是「廣設高中大學」。此政策旨在舒緩國民的升學壓力,主要透過兩條路徑實現:
- 專科學校升格改制:大量原有的五專、三專(尤其是商專與工專)被鼓勵升格為技術學院,最終再改制為科技大學。
- 新大學設立鬆綁:鼓勵私人興學,大幅放寬新大學的設立標準。
在這波浪潮下,企管系成為了所有新設或剛升格的大學,無論公私立、普通大學或科技大學,幾乎都「必定」會設立的科系。其背後有著極為現實且環環相扣的原因:
- 設立成本最低廉:相較於理工科系需要昂貴的實驗室、精密儀器與耗材,醫學院需要大體老師與附屬醫院,企管系對硬體設施的要求最低。幾間教室、一個圖書館、幾位老師,一個系就能成立運作,是新設學校最「省錢、快速、方便」的選擇。
- 社會需求的迷思與預期:台灣在1990年代正處於經濟高峰,服務業與商業蓬勃發展,「學商」被普遍認為是進入白領階級、坐辦公室的安穩出路。在廣大家長與學生的認知中,企管系出路廣、什麼行業都能去,這種強勁的社會需求預期,使得各校爭相開設以迎合市場。
- 師資來源相對容易:相較於高科技、工程等需要高度專業或博士級師資的領域,商管領域的師資在國內外都相對充裕,學校更容易聘請到足夠的教師來滿足開課需求。
因此,在「低成本、高需求、師資易尋」三大因素的驅動下,企管系,及其延伸到系所,如:行銷、國貿、財金等相關科系,則是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台各地冒出,由廣度朝向深度發展。短短十幾年間,台灣的大學數量從不到30所暴增至160所以上,而幾乎每一所學校的商管學院中,都有一個企管系,更包含了之後各種相似的學位,如:BA、MBA、IMBA、AMBA、GMBA、EMBA等等。
總結來說,企管系的大爆發並非源於教育的深思熟慮,而是特定時空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社會期望與學校經營成本考量三者碰撞下的「理性」選擇,卻也因此埋下了日後學歷貶值、供過於求的種子,形成了今日我們所見的樣貌。
有了這樣的歷史之後,我們就不難解釋企管系、企研所等類似系所,為什麼那麼重視「校名」了….,又為什麼有人說一定要讀企研所薪水才會比較高了,這應該就是簡單的供需原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