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台灣國立大學碩士班筆試圓滿落幕,管理學院(商學院)在大學教育的共同科目-「管理學」一科,以企研所為核心的系所(包含行銷、人資、資管、會計、財管等科系),大一時均有管理學必修,且有部分學校將管理學列為管院公同必修科目,由全系學生共同上課,藉由實作討論,培養跨領域思考與協作能力, 可見管理學一科在管理教育的地位。 碩士班考試為各校獨立招生,獨立出題,筆者擬從今年的「各校、眾多、獨立」的考試卷中,分析今年管理學考題的共通點與趨勢,找出管理學考試的變化,或許能看出教授對未來MBA的期待,以及針對未來擬考取MBA的學生在準備上的建議。 分析校所有:台大商研、政大企研、政大科智、成大企研、中山企研、中山人資、中央企研、中興企研、中正企研、北大企研,詳細考題請參見各校網站。
一、考題的共通點——能力面:
考題不僅檢驗考生對管理學理論的理解,更著重於將理論應用於實際產業情境中。例如:企業案例(北大企研考台積電、政大科智考Google&Framework、中興行銷考麥當勞、中興企研考馬斯克DOGE部門),或時事議題(如碳稅、數位轉型、AI發展)為背景,要求考生站在CEO與CHRO視角運用管理理論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且考題範圍廣泛,涵蓋管理學多個領域,包括組織行為、領導力、策略管理、行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創新管理、企業倫理、組織設計等。此外,部分考題也融入了資訊科技、經濟學、社會學等跨領域知識,體現現代管理學的整合性與複雜性,學生需有「跨領域整合的能力」。而考題也強調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考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記憶,更鼓勵考生進行批判性思考,深入分析問題的本質,並運用管理學知識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針對台積電多樣性不足、碳稅費用提高、學生利用AI抄襲作業等問題,都要求考生展現問題解決能力。在備考期間,學生也必需「關注時事與產業趨勢」,例如黃仁勳的領導風格(北大企研)、AI的發展與應用(台大商研、政大科智、中正企研)、數位轉型(台大商研)、ESG(政大科智、中正企研、中央企研)、數位轉型(台大商研)、平台生態系(成大企研)等。這顯示考題設計者期望考生具備對時事議題的敏銳度,並能將管理知識應用於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最後,許多考題採用「情境式設計」,要求考生站在特定管理者(如顧問、總經理、秘書、HR)的角度,分析問題並做出決策。這種設計旨在模擬真實職場情境,考驗考生的應變能力與決策判斷力,更重要的是「同理心」,以及應對「未來」的能力。
二、考題的共通點——知識面:
1. 時事議題增加,純理論考題減少:
以當前熱門時事議題或企業個案為背景的考題顯著增加。例如人工智慧、川普、麥當勞、生態系、google等。這反映出MBA教育更加重視培養學生運用管理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商業世界問題的能力。
2. 時事題-數位轉型與科技應用題增加: 數位轉型、AI、科技應用等相關考題數量增加,例如Google與ChatGPT競爭(政大科智)、數位轉型下的轉型正義(台大商研、中央企研)、AI對職業的影響(台大商研、中正企研)、科技如何幫助組織管理(中興科管)、AI抄襲作業問題(中正行銷)、AI取代職業的領導(中正企研)等。這呼應了數位時代對管理人才的新需求,顯示MBA教育正在積極擁抱科技趨勢。
3. 時事題-倫理與社會責任題增加: 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考題受到更多重視,例如碳稅融入企業策略(政大科智)、秘書的道德悖論(中央企研)、企業社會責任的正反面觀點(台大商研)、導入生成式AI的企業社會責任(台大商研)等。這體現了社會對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期望日益提高,MBA教育也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倫理意識與社會責任感。
4. 時事題-無所不包:能見度與討論度高的黃仁勳領導方法(北大企研)、美國選民需求(中興行銷)、網紅炎上事件(中興行銷)的新聞事件亦為老師出題的靈感來源,乍看與管理問題無關,但若深入了解管理(而非時事),我們將可以從管理學的理論找到「詮釋」問題的方向與架構,此類考題都為「以理論解釋實務」,而非「解決問題」。
5. 基本題-創新與組織變革題增加: 創新與組織變革相關考題仍佔有一定比例,例如促進組織創新(政大企研)、漸進式與突破式創新(成大企研)、組織傳承接班(政大企研)、官僚組織的優缺點與改進(中興企研)等。創新與變革一直是管理學的重要議題,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下更顯重要。
6. 經典大師題-領域大師重要著作:以政大企研為例,每年均會有一題管理大師主張的論述,要求學生以知識加以解讀或評論,113為Peter Drucker、114為Mintzberg。 這顯示出,管理即便會與時事結合,但管理的通則仍為學習之重點。
三、時事與純理論題的比重?
1. 從考題比例來看,時事議題與個案分析題的比重明顯高於純理論題。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題目都與時事議題或企業個案相關,需要考生運用理論框架進行分析和解答。
2. 純理論題(例如解釋名詞、比較理論差異等)的比重相對較低,但仍然存在,以檢驗考生對基本理論概念的掌握程度,為測驗考生入學的資格。
3. 這種比重分配反映出MBA教育的趨勢:更重視理論的應用價值,而非單純的理論記憶。 教授們希望透過時事議題與個案分析,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實情境連結,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我來看,這正是AI時代下,教授與產業對於學生的更高要求,尋求標準答案時代已經過去,才提出解決方法ㄘ。
四、教授與產業對企研所學生的期待?
MBA教育旨在培養能在產業中解決問題與創造經濟價值的管理專業人才,其目的是希望學生在進入企業時,能夠透過管理知能整合各方觀點,幫助組織的人才得以成就,最終滿足顧客,故我們假設教授設計考題,是以「產業所需」的角度出題,對學生的期待有以下:
1. 雖然考題偏重實務應用,但扎實的理論基礎仍然是解決問題的基石。教授期望學生能系統性地掌握管理學的核心理論、模型與框架,並能靈活運用。
2. 期望學生對當前重要的時事議題與產業趨勢保持高度敏感,能將管理知識應用於分析和解決現實商業世界的挑戰。
3. 期望學生具備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的能力,而不是死記硬背書本知識。
4. 期望學生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也能兼顧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成為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管理人才。
5. 教授期望學生能跨領域學習,整合管理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以更全面的視角分析和解決複雜的管理問題。
6. 教授期望學生能在複雜多變的情境下,快速反應、準確判斷,並做出合理的決策。
五、針對未來學生選擇如何準備與選擇何種管理教育的建議
從以上分析我們至少可以得知,管理學並非背多分的學科,管理學強調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故其為「解決問題」的學科,且是一門真正接近實務的科學,世界上任一個社會問題(非個人問題),均來自管理問題,世界排名第一的管理學大師 Amy Edmondson曾說’’Problems are rarely the fault of an individual, but almost always systemic.’’,強調了不應將問題歸咎於個人,而是要超越個體層面去尋找原因,而問題的根源往往在於系統本身,也就是組織的流程、結構、文化、以及各個環節之間的互動關係所造成的,解決系統性問題是眾多MBA教育所追求的,也是各企業CEO能帶領公司成長的能力。 讀好管理學或考上企研所不能確實不能讓我們管理好一家企業,但可以保證的是,沒有管理知識,公司絕對不會是卓越的。我們能做到的是,先擁有「知識」,而獲得「潛力」,再透過實踐、失敗、學習來獲得「能力」,而能力必須透過同學到企業工作後的「績效」來檢驗,至少,讓我們先從正確的管理教育開始吧!
1. 選擇一個能扎實打好管理學理論基礎的老師: 無論考題如何變化,扎實的理論基礎永遠是核心競爭力。務必系統性地學習管理學各領域的核心理論,並深入理解其內涵與應用。
2. 選擇一位能與時俱進,不斷接收新知識的老師:考試經典理論與新興理論兼具,唯有不斷閱讀與跟上時代的老師,才能帶給學生最前緣的管理知識。
3. 選擇一位能密切關注時事議題與產業趨勢的老師: 養成閱讀商業新聞、產業報告的習慣,關注當前重要的時事議題與產業趨勢,培養商業敏銳度。
4. 選擇一位積極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的老師,其本身必須具備實務經驗: 不要只停留在知識記憶,更要學會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並主動練習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老師本身要能夠擅長以理論解決實務問題,而非僅有時事,或僅有理論。
5. 選擇一位重視倫理道德與社會責任的老師: 在追求個人職業發展的同時,也要培養良好的倫理道德,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商業領袖。
6. 鼓勵勇於跨領域學習與探索,而充分給予自主性的老師:管理教育充分仰賴自主管理,讓學生在既有框架中充分發揮自我才能。
7.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務活動,累積實戰經驗: 爭取實習、企業專案等實務機會,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累積實戰經驗,提升職場競爭力。
8. 培養你持續學習,終身成長,視考試為中繼站,而非結果的老師: 商業世界瞬息萬變,管理知識也需要不斷更新。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持續精進自身能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