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定義貨幣的時候,會討論到廣義或狹義的貨幣定義,同學要留意到你在學的,其實是「貨幣」的定義,而不是「貨幣供給」的定義。也就是你學到M1A、M1B及M2之分類,只是貨幣的定義、貨幣的分類,而這裡說的「貨幣」本身是中性的,並非供給或需求。假設我們討論的是「手機」,手機市場中自然有其供給與需求,當我們在討論手機的定義時,不是站在供給或需求來看,我們只是在看所謂的手機是什麼。
那支票存款利率提高,會影響到什麼呢?民眾確實很有可能增加支票存款,問題則是,那民眾是從哪存過來的呢?
因為本來支票存款就是不計息的,如同現金一樣,理性下當支票存款開始計息或利息提高,很有可能「搶到的錢」並不是從現金移過來的,而是從其他本來一樣有計息,但是流動性較差的項目,例如:其他有付息的存款類型、黃金、股票等,民眾一開始持有現金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賺取利息,就算支票存款開始付利息,理性下不應該影響到本來就沒利息的現金,但是相對的,民眾想要多「持有」貨幣中的其中一種-支票存款,你覺得是「貨幣需求增加」還是「貨幣供給增加」呢?我想,既然是民眾想要的貨幣增加,我們歸在貨幣需求應該合理多了,在想持有的現金不變的狀況下,想持有的存款比以前還多,那麼貨幣需求就會增加了。
有同學就會進一步想到,沒有一定要從黃金、股票等非屬於貨幣的項目轉為存款呀,如果本來就在定存,或是其他本來有付息的存款呢?是呀,也是有可能,但是這個部分的移轉,整體而言的存款會減少嗎?當然也不會呀~因為只是從這種移到那種而已,如果加上前面提到的黃金轉來的,整體想要持有的貨幣存款們,必定就變多了。
那貨幣供給呢?如果想要討論到更細的部分,從非貨幣項目轉成持有支票存款,銀行多取得的支票存款只需要保留一部分的法定準備,剩下就可以用來放款,這個部分就會增加貨幣供給。但是如果是從其他有計息的存款轉過來呢?那麼就必須考慮原本的存款準備率,和支票存款的準備率相比是高還是低,但由於支票存款的準備率是最高的,其他存款項目的存款準備率,最多只會和支存甚至更低,那轉到支票存款之後可能不造成影響,或必須減少放款,那麼貨幣供給就會因此而減少。
例如以本國的準備金制度來看,活期存款的法定準備率和支票存款一樣都是25%,如果是這個部分的移轉則完全沒有影響,如果是活期儲蓄存款,法定準備率是15%,而支票存款是25%,如果從活期儲蓄存款已轉到支票存款,想銀行還必須要減少一部分的放款回來補足法定準備,因此貨幣供給只有可能減少,不可能因此而增加。
所以支票存款支付利息的這件事情,比較有可能造成的是貨幣需求增加及貨幣供給減少,所以貨幣市場會出現超額需求,平均而言市場利率會上升回到均衡,在同學常見的ISLM模型中,我們會看到LM曲線的上移,不知道你想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