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通知:您的電腦瀏覽器版本過舊立即前往更新,達到最佳瀏覽效果。
高點研究所
高點研究所
碩士論文指導

論文發想與研究動機

作者蘇世岳老師

有學術論文寫作經驗的人,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只要問對問題,論文就寫完一半!」 這句話,聽起來多麼神奇啊,怎麼我都還沒動筆,論文就寫完一半。既然只要提出問題就完成一半的論文,學涯漫長似乎也不用急著思考要寫什麼,反正時間還很多,不是嗎?

但想像總是比現實美好。眼看著學期行事曆上,提交論文大綱的期限逐漸逼近,驚恐的自己卻發現,一次又一次絞盡腦汁提給指導教授的論文題目,卻不斷被教授無情的駁回。「撞壁的歲月」讓自己不得不開始懷疑:不就提個題目,怎麼就這麼難了?我真的適合走學術路,我能順利畢業拿到學位嗎?

事實上,歸納許多學術過來人的經驗,論文寫作發想是有脈絡可遵循的,主要包括三個步驟:問對問題、連結學理以及建立批判性假說。

一、論文發想第一步:從學門發展脈絡找到問題

萬事起頭難,這絕對不假。當物理學大師牛頓(Sir Isaac Newton)坐在蘋果樹下沉思,不經意地被墜落的蘋果啟發對重力研究的思考,從而帶動整個物理學界翻天覆地的改變時,自己不禁要問:我要如何找到那顆屬於自己,能夠啟發論文寫作靈感的「神奇牛頓蘋果」呢?

要回答這個疑問,就必須回到起頭過來人的經驗談:「問對問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在學術研究上,如何把問題問對,絕對是關鍵的第一步。要學會問出好問題,當代科學哲學大師孔恩(Thomas S. Kuhn),在其成名大作《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962)一書中,對此有段很精闢的闡述。

孔恩認為,科學的進步是逐漸積累的過程,每一個學科在一個特定典範(paradigm)的引導下,同一個科學社群中的科學家,一方面確認哪些是共同的學術假設,哪些是已經處理完的難題,但也發現還遺留有更多值得探究的「謎題」(puzzles),需要其他科學家進一步投入研究,這些謎題也就是一個科學社群中的研究者,公認「值得問的好問題」。

因此,對於孔恩來說,科學研究就像是一個「解謎」(puzzle solving)的過程,而謎題來自於特定典範的延伸,解謎的過程必須依循一定的規則或程序,由此所得到的研究結果,才被視為是可靠、可信的學術知識,同時科學也就在這樣不斷解開謎團的過程中逐步獲得發展。

二、論文發想第二步:從觀察的現象連結學理

因此,回到牛頓的例子來說,那顆「神奇的牛頓蘋果」並不是謎題,而是這顆蘋果「墜落的現象」本身,才是科學家關注的議題,也就是一個科學研究者要去問的學術問題。

由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何許多研究生提論文題目給指導教授審查時,會被教授退件。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一般人很容易被感官經驗可觀察到的現象所迷惑,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那顆蘋果是最具體、最直接的可觀察現象,循此一個不合格的研究就會花費許多時間、精力,去描述這顆蘋果的外觀、色澤、大小等等,洋洋灑灑寫了幾萬,甚至幾十萬字,但研究結果卻對人類了解重力現象沒有絲毫幫助,這就是問錯了問題,教授當然要退你的件。

既然如此,哪我要如何利用這顆「神奇的牛頓蘋果」,幫助自己找到一個有學術價值,同時又不會被教授退件的「謎題」呢?對於這個「大哉問」,不同的教授從個人成功的論文寫作經驗出發,或許會給出不同的答案。其中有人屬於天資聰慧型,具有像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樣的腦袋,靈光乍現就能提出驚天動地的好問題;但有人則是禪宗頓悟型,在伯樂的當頭棒喝下,赫然發現自己竟然是那匹不世出的千里馬,進而找到了通往真理的大道。但令人沮喪的是,這些成功經驗要不是靠天賦,就是靠機運,但如果我資質一般,統一發票也從沒中過,那顆「神奇的牛頓蘋果」不但沒砸中過自己,即使不小心砸到,自己甚至還會氣憤地一腳踢開,這樣的我是不是就沒希望成為一個好的研究者呢?

答案絕非如此!想看此文章完整內容,以及更多「選題動機」精彩內容,請預約元照書屋入內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