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資訊系統(MIS)

風險管理 4 - 從理論走向實務:資訊風險管理的應用與案例分析
作者:蕭維文
發佈時間:20250506

在資訊管理領域中,「風險管理」已從過去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組織日常營運中不可或缺的實務工具。特別是在資訊化程度高的政府部門與企業組織中,面對資安威脅、系統開發失誤、資料外洩、以及雲端部署不當等情境時,風險管理不再只是制度建置的附屬品,而是確保任務達成與營運持續的核心能力。本文將從三個常見的實務場景出發,剖析資訊風險如何在具體情境中被辨識、分析、處置與監控,並探討考試趨勢與人才培育方向的變化。

1. 系統開發風險:從功能落差到專案失控

系統開發是許多資訊單位的主要工作之一。實務上,最常見的開發風險來自於需求變更頻繁、利害關係人期待不一致、或測試階段資源不足。以某地方政府推動線上報名平台為例,專案初期因未明確納入現場單位的實務流程,導致上線後操作界面不符使用習慣,造成大量人工介入修正,甚至影響施政形象。

在風險辨識階段,可透過風險登錄冊(Risk Register)與訪談利害關係人了解潛在風險。進入風險處理時,可考慮以下幾項策略:
  • 導入敏捷開發(Agile),採短迭代與回饋機制。
  • 建立變更控制流程,確保需求異動被妥善管理。
  • 實施預先測試與模擬環境驗證,提高上線穩定性。

這類系統開發風險案例近年也常見於公職考試情境題,例如:「政府單位開發系統卻未考慮實務需求,應如何從風險管理角度改善?」

2. 資料遺失風險:從被動備援到主動防護

隨著數位轉型普及,資料逐漸成為組織營運的命脈。實務上,資料遺失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更關乎組織信譽、法規遵循(如個資法)、甚至民眾權益。某醫療院所曾因機房故障導致備援系統未啟動,造成病患資料無法即時取得,進而影響診療服務。

此類風險管理的重點不僅是事後補救,更需導入前瞻性預防措施。具體作法包括:
  • 實施 BIA(Business Impact Analysis),釐清哪些資料為業務關鍵。
  • 採用多層備份策略。
  • 引入自動化監控工具,如 AIOps 平台監控磁碟效能異常或雲端資源配置錯誤。
  • 對於敏感資料,實施加密儲存、存取控制與異動稽核。

現今公職考試亦可能出現資料備援異常的情境題,測試考生的風險處置能力。

3. 雲端部署風險:擴展彈性與控制權的平衡

現雲端技術帶來彈性與敏捷,但同時也引入新的風險,例如控制權下放、資料跨境、帳號權限設定不當等。某企業在進行公有雲遷移時,因未設定 IAM 最小權限原則,導致開發人員誤刪資料庫中主鍵欄位,造成系統無法查詢與回溯。

對此類風險,建議從以下幾點進行風險處置與監控:
  • 導入 CSPM 工具,自動偵測設定錯誤。
  • 使用多因素認證與角色導向的存取控制。
  • 建立異常行為偵測機制與自動化警示。

現考試趨勢也朝向雲端風險處置實務測驗,反映產業對現代技術風險的重視。

4. 風險管理邏輯的落地關鍵:整合性、持續性與彈性

綜合上述三個案例,可觀察到風險管理不再只是專案初期的作業流程,而是需貫穿整個系統生命週期的治理思維。

建議從三個面向著手:
  1. 整合性:風險管理應與專案管理、資安管理與資料治理緊密結合。
  2. 持續性:風險評估需定期檢討並調整策略。
  3. 彈性:因應不同風險類型,採取適切的處理策略,如保險、風險轉移等。

高普考或研究所考題愈來愈強調從場景中識別風險,要求考生展現分析與處理能力。這不僅反映命題趨勢,也呼應產業對資訊專業人員的期待——懂理論,更能實戰。

未來,唯有持續強化情境判斷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才能在資訊風險管理領域中真正發揮影響力。

 
關鍵詞
風險管理、敏捷開發、系統開發風險、資料遺失風險、雲端部署風險
我要諮詢